星期四央视<文化访谈>节目就现在各地方都流行举行这样节那样节,都免不了请歌星明星大腕来造势的现状请了几位教授级别的人来说的不亦乐乎.听着专家们不痛不痒的”讨论”,除了换台,连一声叹息都懒得留下……
这样节那样节的制造者无非是政府或企业和文化公司,而制作的过程更是简单,即政府或企业出钱然后文化公司负责请来一大帮明星来大闹一场或是文化公司绞尽脑汁做出一个”适合”当地的节日来”请”政府参与”邀”企业赞助.要是你问:”这是干吗呀,没事找事吧?吃饱了撑着了怎么的? “准会招来一句:”傻冒!”政府领导会说:”招商引资不宣传怎么行?”企业的广告部会说:”广告做得好,自然有人来!”文化公司说:”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哈哈,多好的理由啊!大家都在为当地的人民做贡献,你们还要来骂我们呢,一群黄眼狗,白眼狼!事实真是如此吗?据圈内人士介绍,在做这些节那些节日的总费用中落入私人的腰包的份额在北京地区已经占到了45%,在四川等地区也达到了25%,而这些钱大多都流入了政府部门和各个企业中一些负责活动资金的无赖手里.比如这些人说通政府或企业花人民币100万做这次活动,那么文化公司就得从这100万里面分出25万到45万给这些”功臣”们.呵呵,也许这才是文化节之风愈演愈烈的真正原因之一吧……
这”文化节”既然有了买方那就得有卖方呀!于是,得花钱请明星大腕了.你赚钱容易,那我也不能含糊呀!再说了,你花个很少钱我就出场那我的脸往哪儿搁?我的那些迷们又怎么会接受我的如此”卑微”!能让你出多高就多高吧,没有上限,越多越好!文化公司得急了:你要那么多钱那我还赚个鸟啊?你不来咱换人还不成吗?行,随便你,说不定你换的人不如我火,还更狮子大开口呢,再说了,那政府或企业不是点名要我吗?好好好,生意就得做坐下来谈,跟我经纪人谈吧,文化公司一个电话打过去:’诶,现在****多少钱””什么?12万?我跟你说她撑死了8万!””那帮老东西还4万呢给1万五到2万封顶了!”此时此刻,文化公司和经纪人跟人贩子之间的讨价还价根本就没什么区别,人民心中的偶像,巨星也就成了摆在谈判席上的没生命的商品了,跟一吨钢铁,一斤棉花一样.很残酷对吗?第一次听的时候,我的脑子在上一秒想到我最喜欢的人也会是一吨钢铁,一斤棉花那么在下一秒就是一片空白了……生在改革开放之后,长在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里,我能接受商业,能接受商务谈判,但一下子将商业的对象由物体变成了人,那一瞬间,确实难以接受.
作为那些明星大腕的迷们,最希望的就是亲眼看看自己的偶像,自己的最爱了,这样的节不是给你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吗?收黑钱,又不是收你的黑钱,你闹腾什么?除了那么的多增票,你的那么些门票钱顶个P用?可那政府的钱是谁的? 是我们这些纳税人的!你招商引资就把钱花在刀刃上,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签个几千万几亿元的意向合同,哄哄上头,装点装点政绩报告,干吗花我们的钱?那都是血汗钱呀!那些企业的钱是谁的?那宣传费还不是折算到我们脑袋上,某乳品企业的产品价格中有30%的份额都是广告费!这就是明明白白消费?晕!
这样节那样节的冤大头,非老百姓莫属!
好,那我不要算的那么精,我花上几百块钱去体育场看一回喜欢的劲爆乐队和歌手,体会万人卡拉OK的氛围,的确爽.但有些歌曲,在那闹哄哄的环境里,能听出什么?还不如听几十块钱的CD呢,那音质,那感觉,安安静静的听.我还是把钱存着等着你开个人音乐会吧!听艺术修养,赴心灵之约.那也是商业活动,我不仅接受,还希望,还梦想,到那时再让我真正走近你吧….
偶尔 愤青 一下
青青自觉放到这”后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