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
成都人名标天下的,恐怕首推嘴劲。一是好吃会吃。l玲珑小巧一张嘴,吃出千奇百怪的花样来。川菜久负盛名,个色小吃也享誉海内外。此乃成都人嘴上的功夫之一,吃功。而嘴山的另一功夫——说功。更是了得。口舌滋润,言谈话语,嬉笑怒骂,其味无穷。说好时,巧嘴流油蜜蜜甜;骂人时,胜似火锅麻辣烫。出口不是成章就是成“脏”,有腔有韵,有板有眼。
要领略这功夫,比较最见分晓。你看原先(原来)在成都大街小巷转悠着,自行车搭一筐“**馒头”叫卖的外地汉子,一路少年宫只知瞪着眼粗了喉咙吼叫:“馒头,一块钱三个!}硬邦邦干巴巴的,又单调,直叫人觉得那筐里究竟装的是热腾腾的白胖馒头还是冷硬的砖块石头。而本地的小贩,不要用说卖吃食的吆喝得如唱歌一般美妙动听,天花乱坠,诱人直吞口水,就是那沿街叫卖耗儿(老鼠)药的,口里也通通唱得溜溜圆:“诶!耗儿药,耗儿药,耗儿吃了跑不脱。闻到死,舔到死,耗儿一吃变狗屎。早点买,快点买,免得耗儿在你屋头下崽崽!”边走边喊,现编现唱,起伏抑扬,倘不是买的毒药,恐怕你也会回买两包来尝尝。
而嘴劲最拔尖的还树成都妹儿。得蜀水灵气,成都妹儿一般都长得小巧玲珑,白净滋润,平时嘻嘻哈哈,人未到声音先到。说起话来,表情丰富,神色活泛(变化多)。她们小话居多,不是嗤笑那个瓜娃子好讨厌,就是窃议那个“保长”(脑袋有问题)讨人嫌,东家长李家短。只要成都妹儿两三个碰到一堆,就有说不完的小话,摆不完的龙门阵,唧唧喳喳,乐乐呵呵,大街上立刻犹如盛开了一簇簇水灵花儿一般。
但你得小心,这些花儿通是长了刺的哈,从来嘴不饶人,骂起架尤见厉害“精彩”。你不留神踩了她的脚,她柳眉一竖:“咦!,你是三只脚吗咋个哦?牵头牛都过得到,你过不到,没有把你脚板摁(磕)疼唆?霉得起冬瓜灰!好烦哦~~~~~~~~~~~~~~”反过来,要是她踩到你的脚了,只要你哼一声,她立刻凤眼一瞪:“哟!嫌挤唆?要清净个人回家去,不要出来转三!再不就去庙子头(当和尚)嘛!惊风火扯的叫唤啥子?瓜不兮兮的,我看你脑壳里头有乒乓(脑袋不好使)!”遇到这种场合,你会觉得浑身被机枪扫成了马蜂窝,根本就没有招架还手之力。不或,知情的,晓得程度妹儿天生就这么“麻辣烫”刀子嘴,你就千万不要动气,只当是免费听了益处坝坝戏,安逸。外地人有道是:“重庆崽儿砣子(拳头)硬,成都妹儿嘴巴狡。”这狡,就是会说善说的意思。
要说成都妹儿能说是能说,就是上不得台面,真要是遇上正经八百的场面就惨淡了。就是那一群伶牙利齿的妹儿,只要是放一个花筒在她嘴边就,舌头就斗不转了(不听使唤):“这个吗,等于是……啷个(怎么)说喃?等于是这个样子的……尕……喔,对的,就是这个样子的,对了,就是等于是……”态度比平时和气十倍,脸笑得稀烂,眼睛成了豌豆角,但就是说了半天还是“等于”出个名堂(道理,条理),叫人不知所云。这方面比北方人差远了,北方人话语不多,但是吐词清楚,音调铿锵,明了有气势。
俗话说:“锣鼓听音,说话听声。”又道是“一方熟土养一方人,十方唢呐十方天。”说话确实可以直观的体现一个人的性格、气质、教养。就地狱而言,也可见其文化积淀。北方人字正腔圆,干净利落,有如高天流云,大漠弯弓,铿然锵然。江南人呢喃细语,毛毛雨(小雨)滋润过似的,舒心酥骨,而北不北南不南的成都人虽然在音调上没有前者的特色,而且,好象脑髓有余口舌灵巧似的,说总不喜欢直说,却好弯来拐去,绕点圈子,展点言子(歇后语)譬如,你讲了外行话,她不直接点穿,就事论事,而会联系上饮食,色彩也给你加起,损到:“你咋个吃包谷面(玉米面)打哈欠——净开黄腔哦?!”你说这个事情没有把握,她同意,但就是要把野生动物和栽培植物通通连在一起塞进嘴:“硬(真)象是赖各宝(癞蛤蟆)吃豇豆——悬吊吊的!”……诸如此类,举不胜举。即使骂人也说得“别具一格”,就象是李JIE人在在书中写的那样,使用一种“连把子”话,譬如,就这么句:“走,去武侯祠看乌龟吃茶!”随口就把茶客骂成乌龟了,但她可以堂而皇之饿说,没有骂人啊,我是说的到武侯祠看乌龟啊,去吃茶,武侯祠的池塘里本来 就有乌龟三。类似这样的骂法,有时硬是要你想半天才回过神类,而明白了也不好发作。
蜀山青青,蜀水长,小桥流水,市井里巷,大约成都妹儿说话也受到地理特色影响,往往爱绕来沿去,以收曲径通幽之效吧!更重要的是,她们说话哪儿是为了简单直接表达一个意思喃?更多的是说着玩儿,把话语在舌头上颠来颠去地品味,欣赏,展示。有如,一个绿荫高手,把一个足球在脚尖头顶颠来颠去颠出万千花样来一般。他们爱热闹爱交流,爱说话爱逗乐。哪怕是骂人吧,其实更主要的也是为了取笑逗乐,外带展示一下自己的嘴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1-21 23:01:37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