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用光来表现人物的气质、内涵和美——专访朱开文

用光来表现人物的气质、内涵和美——专访朱开文

  摄影师朱开文长期从事摄影创作,从1977年在《湛江日报》发表图片至今,已有获奖作品1000多幅。2010年初应珠海古元美术馆的邀请,由珠海市摄影家协会古元美术馆主办,举办了“朱开文‘珠海人缘’摄影人像艺术展”,珠海电视台、珠海特区报、珠海晚报、珠海电台、南方都市报、中国国际文化产业网、中国艺术网等多家媒体广泛报道,作品深受赞扬,称“朱开文‘珠海人缘’摄影艺术展”是珠海本土摄影艺术家首次在古元美术馆的个人摄影展,充分肯定其艺术价值与社会地位。”

  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有幸邀请到珠海市摄像学会副秘书长朱开文做客珠海基地,和我们一起分享他的拍摄创作和经历。

  记者刁晓平:朱老师!您好!有幸采访您感到非常的荣幸!感谢您百忙中抽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

  摄影师朱开文:谢谢!谢谢您们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采访!

  记者刁晓平:今年初在珠海古元美术馆举办的“朱开文‘珠海人缘’摄影人像艺术展”,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和肯定!朱老师,您是如何评价这次展览?

  摄影师朱开文:我这个展览举办的比较匆忙,时间比较紧,展览的时间比较早,当中也有很多不足,但是不管怎么说,也是我近几年来对人像摄影的探索。朋友们对我指出很多不足,也是对我人生的一些总结吧。

  记者刁晓平:朱老师能获得这么成功,背后一定付出很多汗水,朱老师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对摄影感兴趣?

  摄影师朱开文:摄影的时间比较长,大概是在70年代,在一个镇里面,那时候对摄影就产生兴趣了。到80年代,来到珠海后,那时候才开始摄影创作。这么多年来都离不开摄影,觉得摄影是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

  记者刁晓平:爱好摄影的人,通常会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比如买不起相机,买不起胶卷,等等。那么朱老师您是如何克服当时困难,一往直前,坚持不懈?

  摄影师朱开文:因为我当时的家庭条件还算可以,尤其是自己参加工作后,那时候一直在银行工作,经济收入还算比较稳定。但生活还是比较俭朴,省吃俭用,把省下钱来买胶卷。那时候拍照很节约的,每张照片都通过深思熟虑后才按下快门,特别是角度。大家都知道当时的胶卷比较贵,一个胶卷七、八块钱,进口的要十几块钱。当时的工资收入才五六十块钱,那时候肯定要克服一些困难。为什么要一往直前,坚持不懈呢?因为在摄影创作过程中,也得过一些奖,虽然不是什么大奖,但是获奖以后对自己有很大鼓励,很有收获感。所以在这种过程中坚持下来。

  记者刁晓平:坚持是对的,学到一门技术,没想到摄影会由爱好变成自己的职业,您是如何转换这个角色的呢?

  摄影师朱开文:摄影本身是我的业余爱好,当时我在银行办公室工作,看到华发在报纸上招聘专业的杂志摄影师。看了条件后,我就去应聘了,应聘的时候,华发的负责人郭总想不到我还经常得奖,以为我是没有职业的,他就叫我过来上班。但那时候我还在银行工作,我跟他说我不能经常过来上班,他说,“可以,我们开会的时候过来听下就行了。”我就同意了。坚持了半年,摄影的工作多了,银行那边又走不开。怎么办呢?我就去向银行申请内退,但是当时各方面的资料条件不够,银行没有批准。介于对摄影爱好,没办法,所以我放弃了银行的固定工作,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现在就成为了华发的摄影师。由摄影爱好成为了职业。

  记者刁晓平:从您的展览作品中,看出您对人物摄影的理解与众不同,能谈谈您是怎么理解人物摄影吗?

  摄影师朱开文:我觉得人物摄影在其它类别中算是比较难的一类,因为人物摄影很注重神情,所以拍摄的人要提前对被拍摄的人有个了解,有个感深的认识。假如两者在拍摄过程不能神形兼备。被拍的人也不满意,傍边看的人也觉得拍出来也不象她的气质的话,这个就挺难把握。在这几年中,拍摄过各行各业的人物,有一些艺术家,也有一些演艺明星,企业家,还有一般的家庭主妇。在拍之前,对他们每个人的生活背景,工作职业,以及当时拍摄的光线,都作过了解。在拍摄过程中尽可能通过用光来表现人物的气质、内涵和美。

  记者刁晓平:您拍摄人物,一般使用什么样的器材?用什么角度来拍?

  摄影师朱开文:想拍好一个人像,是需要用到好的器材,因为相机设备是你拍摄的武器,你的武器差点,对你表达的人物会稍微欠缺。一般拍摄人物分为两类,一类是拍这个人像这个人,很真实的表现这个人,表达当时的状态,拍得很清楚。另一类是不用拍摄很清楚,拍摄一种意境,通过这个意境表现出他工作的环境,工作的性质,表示和这个人有联系。一般是意境的东西,有带一点环境的,交代人物和环境有联系。总的来说就是这两类,拍这个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背景干净点,用大光圈来拍,我一般使用的器材是85CM9F1.20的人像镜头来拍。这样可以虚化背景比较好,尤其在户外拍摄的时候,把一些树、建筑物虚化一些,尽量表现人物主体,把视线集中在人物上,不会把注意力分散到背景上。如果没有定焦头在身上的话,我会用最长焦镜头,假如是28-300CM,我就会推到300CM那端,用最大的光圈,尽可能虚化背景,突出人物。突出人物的时候,还要掌握速度,因为手抓的时候,会抖动,会拍虚了。我一般会调高速度和感光度,这个时候把人拍清晰了比像素更重要,首先要把人物拍清晰了,如果是1/5秒,100感光度的话,这样可能会拍虚了。我会把感光度调到400,尽可能达到把人物拍清楚的速度,然后再考虑到像素。尽可能找到保持像素和保持清晰度两者的最佳平衡点。

  记者刁晓平:您拍摄这么多人物中,给哪些人物拍摄印象最深刻呢?

  摄影师朱开文: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就是,台湾心爱光碟的女主角席美凤,她以前是台北市教育部部长,刚刚从外国回来,在主持澳亚新闻,当时我们去采访她,我们也看了她有关背景资料,从政治人物来看她很有名,但是感觉她很没有什么名人架子,也很热情,还安排工作室给我们拍,所以拍起来很顺利,还说上我们杂志的话,一定要给她看下。给我的印象很清纯,很纯洁,一点都没有与心爱光碟联系在一起。

  还有次拍照中国的着名歌唱家张也,那个时候,我了解她,1968年出生的,我比她大7、8岁吧。她保养的比较好,很爱脸。她都对我说,我是个小女孩,帮我拍好看点,尽可能不要拍得太差,我说行。我就想一般拍明星要求光线比较好点,不要摆得太正。但是她不让我按照我要求摆的姿势,后来她跟我说,她形象顾问跟她说了,我坐姿挺直,双手摆在左膝上是最好看了。后来没办法,就这样拍了,所以我印象很深刻。

  还有个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甄子丹的父亲,他是美籍华人,那天他穿了很随意的衣服来,我就建议他穿套西装来拍,穿得整齐点,这样显得像美国回来的。他说,现在穿西装打领带已经过时了。搞得我就很不要意思,好了,那我就这帮他拍了。结果拍出来的效果,他还是很满意的。

  记者刁晓平:随着社会的科技发展,相机的先进化,后期的美化。朱老师,您觉得这些先进相机和后期技术对人物摄影有什么影响?

  摄影师朱开文:这个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以前的相机的成像原理和现在目前相机成像的原理是断言不同的。以前的是通过化学反应处理的,现在是通过电子数字化技术处理的。所有在后期处理方面占了相当大的分量,尤其的商业摄影人像方面,对这个人物的后期处理更加完善,更加美。目前,我也在探索和学习这方面知识。

  目前,80年后的摄影师对后期的处理技术给我们曾经坚持几十年的操作有很大的变化。因为他们对photoshop技术的掌握,确实是给人物照片很多意境的东西,从拍照的角度,后期处理,包括用光,色彩感,还有意境这些方面处理,与我们曾经传统相机是无法达到的技术。所以在这方面,我还在探索过程中。

  记者刁晓平:接下来,朱老师有什么计划,什么时候再次举办摄影展?

  摄影师朱开文:接下来我就不搞人像方面的在展览,我想搞一次建筑风光方面的摄影。但是我也不想搞得太平凡,目的是想通过这样的平台,对建筑摄影,城市风光摄影这方面的探索,和同行一起交流学习,提高摄影技术,走上一个更好的平台。

  记者刁晓平:再次感谢朱开文老师接受我们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采访!我们下期将会一起分享朱开文老师的房地产建筑摄影体验心得。敬请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