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月儿。人儿

月儿。人儿

月儿照上柳梢头

人儿约在黄昏后

——一派情人节日的景象。中国的,浪漫的、温馨的。

TOP

【转贴】

少年时候看话本小说,就知道元宵节是古中国最热闹、最繁华、最花枝乱颤的日子。这是一个许多市井故事发生,大家闺秀跟书生私奔、落难公子巧遇致命红颜、绝代佳人的日子。这个日子火树银花不夜天、冠盖如云、令人神往。这个日子是最中国的日子,传统而经典,盛大而浪漫。可惜的是,这个日子也随着古典中国的渐行渐远而终于流水落花春去也,只存留在古书和古诗词里了。
  关于元宵节,最著名的诗词莫过于辛弃疾的那首《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更被广泛传诵,还成为王国维老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境界,算是写元宵节诗词里的最高水平。
  另一首同样流传甚广的则是朱淑真(一说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满)春衫袖。”通篇用白描手法,婉约、隐忍而细致地叙述了一段遗落在元宵节的艳遇和感情。读起来令人肝肠寸断,英雄气短,也怪不得朱淑真的诗词被称作“断肠词”了。
  唐人崔液的《上元夜》里,元宵节则是另一番光景和情趣:“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到了风流才子唐伯虎《元宵》诗里,元宵节则成了:“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良辰美景,风流才子终是风流成性,在元宵节里想的也是挑逗和销魂,男人本色,人不风流枉少年啊。而另一位宋人姜白石的《诗曰》,描述的元宵节意境则更加深远:“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元宵节的繁华和热闹,即使曲终人散,也依然令人流连忘返。这种写法最浪漫,也最凄惨!
  古时候的元宵节,既是官家的,又是市井民间的,真正体现着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和思想情怀。届时,管家举行盛大的焰火晚会,其中很多焰火已经失传,那规模、阵仗、以及巧思妙想,若放在今朝,是会令奥运焰火黯然失色的。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这样盛大的阵容,绝对是空前绝后。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这些只是开始,到了唐宋,国家强大、经济繁荣,元宵节就成了全民性的狂欢节。据《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这样的胜境和盛况,即使有一百个张择端,一百幅《清明上河图》,也难一一描摹。
  可惜的是,明朝之后,这种盛况越来越黯淡,到了清朝以至民国,元宵节就剩下一些绝响遗韵,再不复往日繁华。……古代中国曾经最盛大、最繁华、最热闹的元宵节,就这样烟消云散。现代的中国人,再也无缘享用那个风情无边,令人神往的元宵节了!
-----------
我也只能——
独坐岸边青石上
年复一年愁更愁

  

TOP

回复 2# 的帖子

楼上的 愁个啥呢  这两天坐在青石上不凉啊?
有事没事 看看也也的照片 心情是很舒畅很
也也 等等我-------

TOP

对也!对也!

TOP

呵呵,青石上放个软垫,还是觉得从尻凉到脑。

TOP

黑牡丹好词。

一尘启发我“看看也也的照片”

牡丹赞曰“对也!对也!”

——对也诉衷情,呵呵,虽凉尤热,百凉不侵。

[ 本帖最后由 ntcms 于 2011-2-20 01:18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ntcms 于 2011-2-20 01:16 发表
黑牡丹好词。

一尘启发我“看看也也的照片”

牡丹赞曰“对也!对也!”

——对也诉衷情,呵呵,虽凉尤热,百凉不侵。
你一定是个文学家吧!佩服!佩服!

TOP

我愁的是——

月儿光光在柳梢

人儿夭夭在远方

独自凄惶

TOP

我约电脑~~~

TOP

顶顶顶  哈哈

TOP